新闻中心 News 分类>>
他将3300万现金堆成山却高调豪捐20亿后突然消失如今怎么样了
他将3300万现金堆成山却高调豪捐20亿后突然消失如今怎么样了号称“永远晒不黑的男人”古天乐,这么多年一直默默的做着慈善,这样的优质偶像也使得我们认为,慈善家应该就是他这样的,事了拂衣去,深藏功与名。
但每个人的性格是各不相同的,在我国就有这么一位慈善家,他行为高调,把捐款的现金堆成山拍照,但在高调背后,又有着高达20亿的捐款。
正当媒体的闪光灯聚焦在他身上时,他却“消失不见”了,现如今竟然在家种地,这其中是发生了什么样的变故,使得产生这么大的落差呢?
在全国各地有受灾群众的地方,基本上都能看到他的身影,2008年的汶川地震,陈光标不仅捐献1000万的现金,还带着救援队前往第一现场亲力亲为的进行营救。
在整个抗震救灾过程中,捐衣捐物捐款的价值累计达到5000多万,在灾后更是被温总称为“有良知、有感情、心系灾区的企业家”,同年被评选为年度经济人物,由此他的慈善事迹开始被大家广泛知晓,后来更是被大家称为“首善”。
他不仅为自己的家乡斥资修建学校,还向西部捐献1000万用于希望小学的建设,累计帮助70余万的学生完成自己的学业。
在海地和智利遭受地震灾害时,陈光标也会在第一时间站出来为其捐款,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,当前是中国首善,后续他要努力成为亚洲首善,乃至世界首善。
从1998年开始做慈善开始,累计到2012年的14年间,据不完全统计,他合计捐款的金额已经高达20亿,并且还对外宣布,在自己离世后,会把名下所有的资产捐献给慈善机构。
在社会方面他也会用自己的影响力发声,我们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说是“群狼环绕”,国外媒体也故意抹黑我国的形象。
为此陈光标在纽约时报上发文进行回击,不仅声称是我国的固有领土,还对日本首相供奉神社的行为进行批评。
甚至还一度想着能够收购美国的纽约时报,但由于某些原因失败了,但不得不说这份精神和胆量确实可佳。
就是这样一个捐款捐物又维护国家形象的陈光标,后来却引发了广泛的争议,有人说他做慈善是为了进行自我包装,营造人设,其实这么说也并非毫无道理。
每次捐款都会联系记者媒体捧场子,拍照记录,给环卫工人在寒冷的冬季送羽绒服时也不忘进行合影,甚至还让别人保存好每一张照片。
引起争议最大的当属一张照片的曝光,3300万的现金被捆成一摞摞金额十万的人民币,然后用这样一捆一捆的人民币垒成了“现金山”,而陈光标赫然位居其中微笑拍照。
这张照片在网上迅速曝光,有人说他这是在炫富,也有人说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,尽管陈光标后来澄清这些钱都已经捐给了需要的人,而且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大家积极投身于慈善事业当中,但大家并不买账。
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是,有人发现陈光标所在公司的负债率竟然高达95%,财务状况可以用“糟糕”进行形容,不免让人好奇他所谓的捐款资金来源以及金额是否惨假。
后续更是有江苏当地的慈善人士称,陈光标每次之所以发现金和救济品,是因为这些东西不透明,具体的金额数量只有陈光标本人知晓。
后来更是爆料,陈光标美其名曰为自己家乡捐赠的两项公益项目,都是为了进行投资,而并非是免费为邻里提供的。
2010年陈光标表示,自己向“中国基金会”捐献100万元人民币,但后来经记者查询并无这个组织,后续为智利捐献的100万,在中国红十字网站上更是查无此证。
一时的把陈光标推上了风口浪尖,转眼之间“首善”就变成了“首骗”,对于公众和媒体的猜疑,陈光标并未现身说法,而是选择在2012年“消失”。
再次引起大众关注的是在今年的4月份,当时花莲发生地震灾害,日本为其捐献100万,并称报恩,而媒体更是对这一行为进行吹捧。
日本作为地震灾害频发的国家,往常发生地震时,总会出手帮助,这次投桃报李便有了“报恩”的说法。
这个时候陈光标再次挺身而出J9九游会官方网站,为其捐献1000万,言外之意无不在表示着,捐100万这样高调,我作为中的一份子就给你捐献1000万,你还是快点回到祖国的怀抱吧。
陈光标还是之前那个陈光标,只是捐款方式相比之前低调了许多,众人发现原来他还在默默地做着慈善,甚至在武汉疫情的时候,他还捐了上千万人民币。
如今的陈光标已经褪去之前的“首善”光环,但还在尽其所能的帮助着那些需要帮助的人,如今的他在老家的土地上“躬耕”,仿佛已经看破尘世一般,其实回溯陈光标的前半生,或许我们就更能对他做慈善的行为多一分理解。
因为自己淋过雨,所以有能力后才会想着给别人撑伞,而幼年时期的陈光标,却没有人能够帮他撑起这把伞,导致家庭不幸。
陈光标,1968年出生于以“贫困”而出名的江苏泗洪县,家里有兄弟姐妹5个,在陈光标2岁的时候,就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因为吃不起饭被活活饿死了。
尚在牙牙学语的陈光标,或许不懂得陪自己玩耍的哥哥姐姐怎么突然不见了,但在等他逐渐长大的时候,父母肯定会告诉他这些,这也使得他从小就意识到金钱的重要性。
所以上小学的他就开始想着办法挣钱补贴家用,在有一次和父母去镇上,正值中午,晒得人口干舌燥,但又找不到人家去喝水,只能一直忍到回家喝个痛快。
就是这样的一件小事被他嗅到了商机,自己只是在那一会就热的不行了,那在镇上叫卖的小贩一待就是一天,是不是会更渴,于是他就想着把从家里水井里打的水,拉到镇上去卖。
说干就干,正上小学的陈光标,利用中午放学的时间,用小扁担带着两个装满井水的小桶,挑着扁担去1公里远的镇上去叫卖,只需要1分钱,就可以随便喝,管够。
一分钱倒也不多,能在炎炎夏日喝到冰凉的井水倒也挺值的,而且管够,就这样一天下来,幼年的陈光标都得来回跑好几趟,不过收入也不错,每天大概能收入3、4毛。
这在当时已经不少了,正常一个成年人每天的收入也才不到一块,小小年纪的他已经可以顶半个大人了。
有了小学时的成功经验,到初中之后,装备和产品都进一步升级,利用放假的时候,骑着自行车去十里八村的村镇上“赶集”,继续为自己积蓄资金。
等到高中时,17岁的他都已经进阶到做粮食贩卖了,这个时候的他在旺季一般每天能挣到300块还要多,多年的经商也使得他成为十里八村的第一位“少年万元户”。
每天忙着做生意的陈光标也没有荒废自己的学业,在1985年他还考入了南京中医医院进行学习,毕业后并没有进入国家分配的岗位,而是选择继续回家创业。
辗转几年之后,发现家里的市场太小,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,于是在1991年重新出去,准备去省会南京进行创业,但这次却并未像之前那么顺利。
在省会待了很久都没有找到好的机会,一次在街上漫无目的的闲逛时,看到一家药店门前排了很长的队伍,走近了才发现,原来是一个检测身体的仪器。
类似于收音机大小的仪器上有两个电极夹,一个夹在患者耳垂上,另外一个则有检测人员拿在手里,在患者的心肝脾肺肾膀胱等各个部位来回晃动,如果哪里有毛病了,一会就会滴滴滴的响。
这让陈光标“虎躯一震”感觉到一个巨大的商机在给自己招手,身为医学生的他发现这个仪器有个巨大的缺陷,那就是不够直观。
于是他花168的巨款买了一个这样的仪器,然后又买了一个破旧的电脑屏幕充当显示屏,在屏幕中呈现出的各个部位,并在上面安装发光管,最后找专家帮自己改装设计,就这样把自己身上的3000块全部花完了。
第二天就整了一身白大褂,带着听诊器,挂着“不用开口说话,两分钟就知道病情”的牌子,两块钱测试一次。
当时的邻里乡亲看到电脑都觉得很稀罕,所以看病的人很多,平均每天能收入二三百,几个月下来就挣了上万的收入。
后来他还是嫌赚钱太慢,就在隔壁的安徽电视台打广告,开始批量化的生产自己这个“新型电子疾病探测仪”,据陈光标回忆称,当时一个成品的成本不到700块,但转手就卖8500。
就这样截止到1998年,六年间,陈光标自称靠着这一项技术挣了2000万不止,就这样赚到了人生总的第一桶金,本着达者兼济天下的精神,在自己日渐富裕的时候,他便开启了自己的慈善之路。
“首善”亦或者是“首骗”,作为当事人的陈光标并未站出来回应,可能他心虚,又或者他觉得没有必要,具体的原因我们无法考究,只需要知道,他现在还在坚持做这样的事情就够了。